close

1cbc58120b306acc2b58d1fc63608287   

 


二次大戰後亞洲人的飲食習慣逐漸歐美化,牛、豬肉,乳製品及白砂糖的食用量急遽增加。飲食生活發生改變的同時,過敏性皮膚炎等文明病反而日益普遍,雖然飲食的改變確實使人們的體格變得較好,但體力卻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我們把食物放入口中的同時,是否曾經想過自己的飲食習慣正不正常?是否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危害?


全球暖化現象,迫使人類需要全面檢討自己的行為。「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所運送的距離。」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提到加拿大的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曾提出的「一百哩食物里程」(100 Mile Diet)這個概念,認為與其把農產品運送100哩(相當160公里)路外,不如想想在100里路內,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此為食物歷程之濫觴。而近年來在外用餐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所吃下的食物,是從哪裡來?以何種方式製作成的?食物不同的來源及生產方式對環境也有不一樣的影響。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人類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那麼我們是否能用改變飲食習慣的方法,改善地球的環境?


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台灣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以及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國人生活型態與飲食觀也迎向多元化的時代。國人的健康問題,也因壓力、飲食失調、生活改變等因素,各種慢性或退化性疾病之罹患率日益昇高,且漸漸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時代變遷,受到外來飲食文化影響日益趨深,尤其速食文化為最深,隨處可見的漢堡、薯條、炸雞、可樂…,或是人手一杯的含糖飲料,食用比例越來越高,但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油脂與糖。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高糖及精緻醣類飲食,造成體重過重,甚至肥胖,罹患高血壓及糖尿病,而發展為心臟疾病、腎病變、痛風等,甚至出現脂肪肝、肝硬化與動脈硬
化的現象。


偏食可說是現代人的通病。常見隨性的飲食模式:不定時定量的飲食行為,會造成正餐、點心及零食三者不分的情形,嚴重影響正餐的攝取。不定時不定量,不是暴飲暴食就是吃很少,對身體都是種負擔,或是肉吃光光,青菜晾一旁,普遍蔬食、水果攝取不足的問題,研究經驗指出,長期有偏食行為的兒童較無偏食行為的兒童,易出現部分學習能力、人際關係與發展的異常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食物,飲食習慣不同,偏好食物也都不同,但若長期只吃自己愛好的食物,必會造成營養不均,所需營養素某些攝取過量或不足,健康也必會亮起紅燈。


食物里程對環境的影響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原產地送到消費者手上的距離,包括食物原料由產地運到加工處,送到市場等運輸距離的總和。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靠食物來維持生命,而食物的來源越來越全球化,因此食物里程數的大小可以反應出我們對地球造成了多少影響,換句話說,食物里程越大,消耗的石油越多,排放的廢氣相對的會增加,那麼地球的永續經營也難以持續下去了。全球化食物的供給,使人類對食物的選擇違反了大自然的定律,透過食物的進出口,我們可以在各個季節吃到各種不當季的食物,為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食物里程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加了。長途運輸食物難免需要更多的處理和包裝,以便在運送過程中保鮮,或防止破損,確保在市場上的「賣相」。而包裝的這項程序除了會浪費許多物料外,也會製造出許多垃圾,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高運輸成本反應在售價上,我們不僅須承擔運輸成本還需要負擔環境成本,不光是廢氣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暖化的問題火上加油,這種食物的選擇更影響到了農民的生計問題。

 

「低食物里程」的另一好處,是減少了進口商、經銷商等中間人的加成 ,讓食物鍊的兩端:農人和消費者,都能夠得到最好的待遇。為了減炭救地球,近年來開始有人在推動購買在地的食物,以減少食物里程,這樣的作法一方面可以減少食物進出口運輸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出一個更自給自足的社群。


食物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飲食首先要做到的是吃「新鮮」、「當季」的食物。如果食物是不符合當季所生長的農作物,就會因為不合適的氣候與環境,而使用更多的農藥與化學肥料,甚至使用生長荷爾蒙使農作物生長快速,為了保存進口食品,經常在蔬果的外皮上蠟防止脫水,或避免發霉而使用更多的殺菌劑,更甚至要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而使用保鮮劑或放射線來處理。這樣不但食物本身並不安全,同時生態環境也會因此而被破壞。


富裕國家的人如果把肉類的攝取量,限制在平均每人每天九十公克,就可以有效緩和全球暖化。動物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甲烷與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的濃度隨著飼養與儲存糞便的方式而有所不同。慣行雜食者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BMW汽車4,758公里的排放量。一公斤農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是公牛肉及乳酪,其後依序是乳牛肉、豬肉及牛乳,最少的是冬小麥。


生產一磅牛肉要用掉約2500加侖的水,而生產一磅黃豆只需220加侖的水。美國一半的用水和百分之八十的農地,幾乎所有收成的黃豆和全球一半以上的榖物,都耗費在飼養肉用動物上。許多的水資源都浪費在畜牧業上,而同時,有些貧窮的國家卻缺乏乾淨的水資源。若我們將農地改種農作物,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也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1. 在現在的社會中,因為有著過多的垃圾食物,而在外用餐的人數多,造成許多人民的健康亮起紅燈。


2. 交通運輸的進步,讓大家可以吃到各國的食物,也因為這樣,使得全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3. 肉類的生產過程會產生許多廢氣,但又因為人們愛吃肉,所以不得不生產,全球暖化促使地球的壽命不斷的在縮短。


  針對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3項建議:


1. 為自己的健康設想,吃清淡的食物能減少罹患慢性病的機會。


2. 為自己的健康與環境著想,可以鼓勵大家多吃蔬果類食物。


3. 為避免浪費運輸資源,應提倡飲食在地化,縮短食物里程的距離。


經由此次小論文的研究與問卷的調查結果,讓我們了解其實飲食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我們常常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吃下一堆垃圾食物,卻從來不想這些食物對環境造成了多少的傷害。


透過文獻探討,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外國進口食物並沒有好過在地食物,因為食物里程較長,運輸的過程所消耗的油是在地食物的好幾倍,而為了減少這些不必要的浪費,我們應該多在地的食物,這樣一來還可以促進地方的經濟。透過研究數據表示,是有部分女性想成為全素食主義者的,這必然是對地球最好的選
擇,不過其實喜愛食用肉類的人也可以從推動一週一日吃在地的素食開始,另外,可以選擇在地所生產的肉類,來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一點小小的改變,使得大家對地球有一些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cesD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