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ce6e8ee2c2b4bd5a0456c63d9fcd7  

 

現今所流行於全世界的占星學樣貌是以:十大行星、十二星座、十二宮位為主要的運作模式。行星的源流世界上各古文明都有觀測,而星座的源流根據國際知名占星學者Robert Hand 的說法約在西元前六百五十年~四百五十年之間,開始發展了十二星座的劃分( 見Chronology of the Astrology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West by Period 1998 ),然而這時期的星座似乎是以恆星作為標示,回歸黃道的使用依據恆星占星學派大師Cyril Fagan的說法,是在西元前139年由Hipparchus(190~120B.C.)所發明的,後來被占星學家所沿用(引自The Solunars Handbook 1976 )。關於十二星座的起源,約在亞述帝國的崩潰之後,亦可見於星辰與命運(紐約時代公司出版)一書。

 

那麼十二宮位(Houses)的起源呢?一般認為最原始的宮位制度應該是整個星座宮位制,也就是以東方升起的星座為一整個宮,下一個星座為另一個宮。依據知名的歷史占星學家James Holden的說法,整個星座宮位制是西元前二~三世紀時所發明的。(見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House Systems一文),整個星座宮位制至今仍然被中國占星術-七政四餘與印度占星術所採用。可算是最古老的宮位制度,其原理簡單明確,以天有十二星座劃分,地也有十二宮位的劃分,這種宮位制也不受到任何緯度的影響。其方法是取東方上升點(地平與黃道在東方的交點)的星座的零度作為第一宮,然後沿黃道順序之星座,分別取作後天12宮。方法上先找到東方升起的星座該星座就當成第一宮,然後星座就等於後天宮,例如某人出生時上升在雙子,則雙子0度~30度都是第一宮,巨蟹0度~30度都是第二宮,以此類推。此方法由來最古,希臘占星時代最為盛行,目前印度占星(Vedic Astrology)也使用整宮制,我們中國的七政四餘也是這個體系(只是有點出入因中國用逢卯安命,不是真的命度,這點跟西方的有所差異) 。在宮位制的發明之前,占星術應當是以星體運行於天(以恆星標示)為雛形。

 

曾見有台灣的占星學者以為「西方占星術是在10世紀時有宮位雛形前,至中世紀(約12、13世紀)而有宮位的產生」,以此看來並不正確。更有引用《星命溯源》提要「…杜牧自作墓誌銘曰『余生於角星、昴畢於角為第八宮曰疾厄宮,亦曰八殺宮,土星在焉,火星繼木星宮,楊晞曰,木在張於角,為第十一福德宮,木為福德,大君子救於其旁,無虞也…』是唐時實以五星宮度推休咎」來認為中國占星七政四餘的宮位制度先於西方,這也是不明瞭整個西方占星學的歷史所導致的誤解。因為唐朝的占星學是源自於中東或印度,而在此之前,迦勒底占星學、希臘占星學已經傳播中東、印度許多世紀了。且由<<果老星宗>>的記載來看,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果老星宗是西方占星學(或印度占星學)傳到中國之後融合了中國的術數體系而形成的一種論命術,換言之,七政四餘其實是舶來品,許多理論並非中國人原創的。

 

依照現今留存的文獻來看,遠在希臘占星時期就已經應用宮位於預測命運之上。例如西元一世紀Doritheus of Sidon其著作Carmen Astrologicum(原意為占星之歌)有以下的記載: “Keep what I tell you of the place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one of them over another in power. So the best of the places is the ascendant, then the midheaven, then what follows the midheaven, which is the eleventh from the ascendant, then the opposite to this eleventh place from the ascendant, which is the fifth from the ascendant which is called the house of the child, then the opposite the the ascendant, which is the sign of marriage, then the cardine of the earth, then the ninth place from the ascendant. Thus these are seven places which are preferredto the places which are not recognized as good: the third from the ascendant because it is said that it is the place of the joy of the Moon, and the second from the ascendant, then the eighth from the ascendant, which is the sign of death. Of these places which I told you, the first is the strongest. There remain equal to this two places which arethe worst of the worst, and they are the sixth and the twelfth.”

 

這段記載了十二宮位的劃分由Ascendant起算,也提到從Ascendant數來第五宮代表子女,第八宮代表死亡,第七宮代表婚姻。同時也說明了十二宮有好壞強弱之分,若比對《張果星宗》「卷一‧入門看法」對於強宮、弱宮的定義,可知張果星宗的宮位強弱與西方希臘占星所言幾乎相同。依據李光浦《果老星宗新銓》所推論果老之圖是在唐德宗以後所製,則是西元八世紀晚期了,由此可知果老星宗的宮位觀念確實晚於西方占星。更可知西方占星術並非是在10世紀時有宮位雛形前,也非中世紀(約12、13世紀)而有宮位的產生!

 

而杜牧(西元803—約852)為晚唐詩人,在杜牧之前,西方就留有多份文獻記載宮位制度,除了Doritheus之外,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的Firmicus Maternus其著作《Matheseos》「Liber Secundus XIX The meaning of the twelve Houses」也有完整的記載十二宮位的意義,其意義與現今占星學所使用的並無多大差異,並且也明確的指出等宮制的使用。

 

整宮制的出現應為占星學最原始的宮位樣貌,其次可能是等宮制(Equal House )的應用,此方法是先找出命度,然後從此度數上遞加30度就是其他十二宮。例如命度在雙子三度,則雙子三度~巨蟹二度為一宮,巨蟹三度~獅子二度為二宮... 以此類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等宮制出現後才有宮頭(Cusp)的觀念出來,認為行星在宮頭附近的力量較為凸顯。一般認為西元二世紀「占星學之父」拖樂密是採用等宮制,他並且提出宮頭具有容許度的概念。十九世紀之後,英國的學派也多半使用等宮制。

 

然後是波佛瑞分宮制(Porphyry House)這是占星史上第一個四分儀制的分宮法,所謂四分儀制就是以命度為第一宮的宮頭,天頂為第十宮的宮頭。至於第二、三、十一、十二宮頭在波氏分宮制是依照黃經將命度至天底三等分( 這樣就畫出二宮頭與三宮頭了)、將天頂至命度三等分(這樣就畫出十一宮與十二宮宮頭了),但Porphyry在占星的歷史上並不是很盛行,目前西方漸漸有些學者開始採用,當軟體無法繪製阿卡比特司分宮時,筆者有時也會改用此一分宮制。

 

中世紀時期最為占星界普遍使用的是阿卡比特斯制(Alchabitius House ),約A.D.5世紀時希臘占星家所創,最早的紀錄在 A.D.428年。後來阿拉伯占星家Alchabitius在著作中介紹此法,因其拉丁文譯本受到廣泛歡迎,而成為中世紀主流的分宮制,也因此以其命名。這是偏向科學的角度的分宮制,其稍微改變Porphyry的方法,改以赤經(Right Ascension )去劃分二、三、十一、十二宮。筆者的老師Robert Zoller 也建議我們使用這個分宮制。一直到芮吉歐蒙塔那司宮位制興起後,阿氏分宮才逐漸沒落。

 

接著是芮吉歐蒙塔那司分宮制(Regiomontanus House)這是西元1476由德國Johannes Muller所創,這個宮位制的興起要拜歐洲發明印刷術之賜,是歷史上第一個出版宮位表(House Table)的分宮制。由於1470年代出版宮位表(House Table)而大受歡迎,成為歐洲占星界的標準分宮制。許多占星家如:Luca Gaurico、Giuntini、Argol、Morin、Lilly、Gadbury皆使用此分宮法。其劃分方法以天球赤道與地平東方點相交起,依赤道圈劃分每30度區間,共12點,這些12個點投射黃道形成各宮宮始點,而投射點是以地平南北為軸點。芮氏分宮法法是改變坎帕那司(Campanus Systems)分宮法而來,坎氏分宮法是以主垂圈(Prime Vertical)作為劃分十二等分的依據。

 

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分宮制,包含十七世紀義大利僧侶普拉西德(Placidus de Titis 1603-1668)的Placidius House,他相信這是拖樂密心中的分宮法,於1650年出版,並詳細敘述他的主限法。十七世紀後,為占星界廣泛使用,直到現今。其劃分方法較為複雜,主要是以命度(Asc)成為天頂(MC) 的時間作為依據,因此被歸為時間類的分宮制(Time-based)。此方法在十九世紀占星家西斐瑞爾(Sephrial)出版宮位表之後,一直使用至今。十六世紀法國占星家Jean Baptise Morin的Morinus System,二十世紀又有椎心分宮制(Topcentric System)...太多太多了...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分宮制呢?其原因在於十七世紀以前的占星家個個都是通曉天文的練家子,每個占星家對各個座標系統的重視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劃分方法。就因為分宮制無法取得一致的共識,故而二十世紀新興的德國占星術:漢堡學派及宇宙生物學派就不使用這些擾人的分宮法。

 

分宮制是天體三大座標系統(黃道、赤道、地平)的具體表現,如要精通主限推運法(Primary Direction) 必須對分宮制有所瞭解方行,一般初學者,使用普拉西德制或是椎心分宮制即可。

 

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在占星學的歷史上,被使用較為廣泛的大概有四種:整宮制、阿卡比特斯制、芮氏分宮制與普拉西德制 (依歷史年代排列) 。未來如果美國的占星術繼續興盛個一兩個世紀,或許科氏(Koch)分宮制也將列入第五個廣受使用的分宮制。

 

起源

 

分宮制大體發展於15世紀,經多年研究已多達50種以上,其中常見的包括有Placidus、Koch、Regionmontanus、Campanus、Topocentric及Equal六種。

Placidus是17世紀意大利僧侶Placidus de Titus所創立,在低緯度地區相當流行。 Koch盛行於德國,由Dr. Walter Koch(1895-1970)發明。 Campanus計算方法較接近立體投射原理,在15世紀時由Joseph及Matthew Campanus兩兄弟倡導。此一分宮制的缺點是在高緯度地區,占星盤宮位會扭曲得很嚴重,以致無法推算。 Regiomontanus由15世紀德國天文學家Regiomontanus所發明,在赤道地區計算結果與Campanus相同。 Topocentric並非由數學方法而來的分宮制,而是由阿根延占星家Wendel Polich及Anthony Nelson Page根據經驗統計歸納而計算出來的,它計算出來的宮位分配很多時與Pacidus相當接近,不過計算方法卻與Pacidus相當不同。 Equal即等宮制,是以東昇點為起點,將後天12宮分為12等分。 Equal是古代占星使用的方法,據說托勒密時代(公元1世紀),古典希臘占星家都使用等宮制。一般來說,占星玩家都會使用Placidus,德國多使用Koch。多人使用是因為流行之故,並不代表它是最好的。究竟使用哪種分宮制最好?各有各喜好,並無統一標準。


分宮制的原理

 

分宮制的計算方法是,根據誕生時刻和地點經緯度,計算東昇點(Ascedent)及天頂(MC, Medium Coeli)。東昇點是在誕生時刻在誕生地點的東面地平與黃道交接的一點。相對於東昇點,在西方地平交接黃道的一點就是日沒點(Dsc, Dscendant)。此兩點連接起來,代表誕生時刻的地平線。地平線以上是日間可見的星象,地平線以下是夜間可見的星象。天頂即是當時黃道在天球最高的一點;相對於天頂,黃道在天球最低的一點為天底(IC,Imum Coeli)。計算出東昇點後,以東昇點的定位,將當時天球分成12份,利用投影法或其他數學計算投射到黃道之上,那就是星盤上後天12宮(Houses)的分配情況。
  
分宮制的差別在於後天宮位的觀念和計算方式的差別,但全都以東昇點和天頂作為定位,所以無論使用那種分宮制,東昇點和天頂都不會改變。

 

意義與評價

 

很難評定那種分宮制最為正確,沒有人做過研究去分辨清楚,一般占星家多數跟風,採用Pacidus或Koch。有些占星家追求原創精神,發揚古希臘占星傳統使用等宮制(Equal)。有些人按不同需要,採用不同的分宮制。
 
後天十二宮有其占星意義,在論斷許多時能發揮作用。古代占星家,對於後天十二宮,所重視的不是宮位所涵括的範圍,而是宮首(House Cusp)所有在。宮首不是宮位的邊界,恰恰相反而是宮位的中心。這就是為甚麼以星盤四角為第一、四、七、十宮宮首的原因。以這種觀念推論,接近宮首的星曜會對該宮有較大的影響力,無論該星曜是否落在同一宮位。
 
另有一些關於宮位的見解,亦值得一記。當宮首落在星座,即該星座便成當作該宮位,如第三宮宮首在雙子座,那麼第三宮的有效範圍是整個雙子座,無論在宮首在雙子座的頭或尾。印度占星採用這種分宮制。印度占星和西洋占星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占星系統,不宜混為一談。
 
分宮制另一難題是,高緯度星盤的宮位分配不均。誕生地點的經緯度會影響後天宮位計算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接近赤道時,後天宮位差不多是平均分配,當緯度極高的時候,星盤中有些後天宮位會佔據兩個星座,有些星座卻包含兩個後天宮位的宮首。比如比爾.蓋茨的星盤,如使用Pacidus分宮制,第十一宮宮首在白羊座,金牛座完全涵括在第十一宮之內,第二宮及第三宮宮首同時在獅子座;如使用Koch時,第十一宮宮首在金牛座,而白羊座完全涵括在第十宮之內。除了等宮制之外,所有分宮制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在論斷星盤時,占星家都會特別小心處理。...

 

 

不同的宮位制及分宮方法

 

一、等分宮位制(Equal Houses)

 

 (1)整宮制(Whole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一宮30度,從上升點落入星座的0度開始第一宮,因此宮位和星座是完全重合的。約出現於天宮圖創始之時BC2~3世紀左右,普遍為古時的占星家所使用。

整宮制是最古老的宮位制,世界知名占星家Robert Hand有寫書專門介紹它,高格林的統計雷達圖也影響了一些占星家重新評估這個已經作古的宮位制。由於占星術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緯度較低的地區(巴比倫、印度、希臘),因此出現這種均分黃道為十二宮位的分宮法。但這類分法到高緯度地區越發困難。最極端的例子是在南北極圈內,極晝、極夜期間內黃道和地平線根本沒有交點。

 

 (2)等宮制(Equal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一宮30度,從上升點開始第一宮,宮位和星座不重合。起源於公元1世紀左右,目前使用者以英國占星系統的占星學家為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教學的方便。

和整宮制有一樣的問題。因地球自轉的軸心與黃道的軸心偏離23.5度之故,在接近北緯或南緯66.5度的區域,也就是高緯度與低緯度地區,其天宮圖特別容易產生MC-IC軸心嚴重扭曲的現象。

 

 (3)以中天(MC)為準劃分的等宮制(Equal(MC))

類似於等宮制的等分法,一宮30度,但是以中天(MC)為10宮頭,其他宮位以此為準排列。這時上升點一般不是第一宮宮頭。

 

 (4)太陽宮位制(Solar House System)

等分法,以太陽所落的星座度數開始第1宮,然後依次按一宮30度排列。

太陽宮位制也是通常媒體上出現的太陽星座運勢預測的基礎。

 

 (5) 吠陀制(Vedic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上升點在第1宮的15度,也就是上升點每側15度作為第1宮,然後依次按一宮30度排列。吠陀制是印度占星學才會用到的宮位制,其論斷系統自成一格,國內少有人研究。

 

二、四分儀宮位制(Quadrant Houses)

 

也稱為四象限宮位制,需要先定出上升、下降、中天、天底四個關鍵點,把命盤分成四個像限。

 

 (1)波氏宮位制 (Porphyry House system)

把每個像限三等分,這是最早的四分儀宮位制,大約於公元2世紀出現。

 

 (2)阿卡比特司宮位制(Alchabitius House System)

約AD5世紀時希臘占星家所創,最早的紀錄在AD428年。後來阿拉伯占星家Alchabitius在著作中介紹,其拉丁文譯本受到廣泛歡迎,而成為中世紀主流的分宮制,也因此以其命名。

其劃分方法是以上升到中天的赤經距離予以三等份,再投射到黃道上為10、11、12宮,再以上升到天底的赤經距離予以三等份,再投射到黃道上形成1、2、3宮,投射點為赤道南北極。這種宮位制是Placidus的前身,取代了Porphyry。

 

 (3)坎帕那司宮位制(Campanus House System)

等分主垂圈(Prime Vertical)的分宮制。由中天和東昇點及地心定位的大圓被分割,然後投影到黃道平面上,用地平線上的最南點和最北點定位。

 

(4)芮吉歐蒙塔那司宮位制(Regiomontanus House System)

在Alchabitius之後流行的分宮制。約公元1476由德國占星家Johannes Muller所創(他於1476年死於瘟疫),以其拉丁名作為命名。 Muller相信這是托勒密心中的分宮法。這個宮位制的興起要拜歐洲發明印刷術之賜,由於1470年代出版宮位表(House Table)而大受歡迎,成為歐洲占星界的標準分宮制。

其劃分方法以天球赤道與地平東方點相交起,依天球赤道圈劃分每30度區間,共12個點,這12個點投射到黃道平面上,形成各宮起始點,而投射點是以地平線的最南點和最北點為軸點。這種分宮法是改變Campanus分宮法而來,後被Placidus取代。

 

 (5) 普拉西德宮位制(Placidus Houses System)

約公元十七世紀由意大利數學家Placidus de Titis(1603-1668)創立,他相信這是托勒密心中的分宮法,於1650年出版。一說出現於十三世紀。十七世紀後,為占星界廣泛使用,直到現今成為最常用的分宮制。

其劃分方法較為複雜,主要是以上升點(Asc)成為天頂(MC)的時間作為依據,以天球繞地軸轉動,每兩小時劃分一個宮位,每個像限按上升點的運行時間等分,而不是按度數等分。因此被歸為時間類的分宮制(Time-based)。其計算要用到數學中的牛頓迭代法。這種宮位制最大的弱點在於極圈以內不能使用(大於66°N 或66°S),因此只適用於南北緯66度之間。

 

 (6) 莫氏宮位制(Mor​​inus House System)

很獨特的宮位制,由黃道平面的垂線軸和天球赤道的30度等分點組成一系列圓,每一宮的宮頭位置都在這些圓與黃道的交點上,因此其第1宮宮頭是真正的東昇點(Placidus裡的上升點並不是真正的東昇點)。

 

 (7) 柯赫宮位制(Koch House System)

Placidus的延伸和改良版,由德國占星家華特‧柯赫(Walter Koch,1895-1970)所提出。相較於Placidus的非等宮計算方式,柯赫宮位制將天宮圖作等宮的調整,其定義為地平線與天球赤道的交界點起算至子午經圈,再將此弧度距離三等分並投射至黃道,所以這個系統被歸類為空間系統(Space System)。但它其實綜合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考慮,是目前在美國使用最廣的分宮制。

此宮位制的缺點如同Placidus一樣,會產生宮位扭曲以及星座遭宮位劫奪的現象,但在已故美國占星師Joyce Wehrman(1935-1989)以此宮位制觀察博弈時間的心得以及部分德國宇宙生物學派的研究中,發現柯赫宮位制似乎提供了相對較為精確且敏感的宮頭起始點,特別是四軸點,而遭劫奪的星座也似乎隱含了更為豐富的線索。

 

 (8) 錐心宮位制(Topocentric House System)

近年來某阿根廷占星家發明的,很複雜的Placidus加強版。其計算方法類似於Placidus,只不過前者的天球中心是地心,而後者則是地面上的觀測地點。錐心宮位制一般以天文出身或理工背景的人士較喜歡採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scesD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